時間:2007/12/11
地點:Waitomo Cave
在毛利文中,"wai"的意思是「水」,而"tomo"表「洞穴」,用來形容此區地形實在在貼切不過了!在Waitomo地區有超過300個有紀錄的鐘乳石洞,這些超過3000歲的鐘乳石洞擁有非常錯綜複雜的通道,除了鬼斧神工鐘乳石柱和石筍外,吸引大量遊客的是洞穴內的生物。
西元1886年時,在當地毛利酋長Tane Tinorau 的住家附近,一座山丘的洞穴不斷有水流進,因此他和英國測量師Fred Mace決定建造一艘船,看能不能找到山丘另一側的水流出口。在深入洞穴後,地下河水位和洞穴頂端過於接近,船隻行駛的空間不足,他們當時並未達到目的,卻意外地發現一系列更值得探索的洞中洞和奇景。之後數年,毛利酋長不斷開發岩洞內上上下下不同層,並開始帶領遊客入內參觀。 當年兩位探險家在伸手不見五指的鐘乳石洞中前進,抬頭一看,赫然發現洞穴頂端竟似滿天星斗!後來才知道這奇景是由紐西蘭螢火蟲製造出的天然裝飾品。
在台灣一般人所知道的螢火蟲是「Firefly」,狹義上來說是單指螢科(Lampyridae)的甲蟲;廣義上的螢火蟲則另包括光螢科(Phengodidae)的甲蟲,也就是 「Glowworm」,可指螢科螢火蟲的幼蟲、一種分佈美洲的加拿大到智利幼蟲和雌成蟲,以及紐西蘭特有的螢火蟲。簡單來說,「Worm」= 蟲,通常是指會扭來扭去的那一種蟲,例如蚯蚓。「Fly」= 會飛的昆蟲,例如蒼蠅。所以「Glowworm」 是指像毛毛蟲/蚯蚓般會發光的蟲,不具飛行能力。「Firefly」則是會飛的螢火蟲。
這種紐西蘭特有的螢火蟲學名為 Arachnocampa Luminosa,是一種真菌類蚊蚋(Fungus Gnat)的幼蟲(Larva),外型類似一般的蚊子。紐西蘭螢火蟲只能生存於特定環境:潮濕、充足的食物來源,以及能夠依附的岩壁。牠們的身體會製造一種生物光,在黑暗中能夠吸引其他昆蟲來自投羅網。真菌類蚊蚋一生中有四個階段:卵(Egg)、幼蟲(Larva)、蛹(Pupa),和成蟲(Adult)。 在初始階段時,雌性蚊蚋一次約產下120粒卵,大概20天後會孵化:
孵化後則進入幼蟲階段,此時蚊蚋幼蟲會織網來獵取食物。即使蚊蚋幼蟲剛孵化時不到3公厘長,但已能發出人類肉眼看的到的光線。經過9個月的緩慢發育後,蚊蚋幼蟲的外觀和大小就樣是一根火柴(兩者同樣會發光耶!)。
雖然作用一樣,但蚊蚋網和蜘蛛網的結構大不相同。蚊蚋網外觀像是許多垂吊的串珠,每顆珠子是黏性物質,當昆蟲被纏住動彈不得後,蚊蚋會把獵物拉起來享用:
就像是蝴蝶生命週期中的蛹,這個介於蚊蚋幼蟲和成蟲之間的階段歷時約13天:
最終是成蟲階段,蚊蚋成蟲外觀就像是隻大蚊子,繁殖後代是牠們存在唯一目的,為了不讓牠們心有旁騖,上天很殘忍地不賜與嘴巴,因此蚊蚋成蟲通常只有2,3天的壽命,最後會活活餓死:
如果用手電筒或閃光燈照射,螢火蟲幼蟲會將身體發出的光線調暗,之後要花上數小時才能恢復正常亮度,在這段期間內將失去食物來源。因此,在滿天星斗的洞穴內,螢火蟲幼蟲的亮度和饑餓程度成正比。想當然爾,遊客在鐘乳石洞內當然不准使用攝影照相器材。
若能近距離觀賞鐘乳石洞內的「星空」,看到的景色應該如此:
想像置身於伸手不見五指的暗黑環境,只有從石灰岩滴下來的水滴聲能夠提醒您身在地底洞穴中,此時抬頭一望,只見無數的螢火蟲駐留在岩洞的頂端,好似滿天星斗!既然無法在此地底樂園內拍照,這難以忘懷的景色請參考官方網站上的照片:
- Jan 03 Thu 2008 15:56
N11:鬼斧神工的Waitomo Cave 上篇-螢火蟲洞穴(Glowworm Cave)起因及背景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